龙口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塘田市地名浅释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邵阳日报

塘田市镇原隶属武冈,清时属紫阳乡塘田团,民国时属四望乡,今属邵阳县。境内著名景点有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宋芙蓉峰石刻、花园桥、水西古墓群和响水洞等。

塘田市古为邵阳至新宁官路驿铺,北傍夫夷江,水运方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邵阳至永州公路由此经过,交通更便,行人商旅络绎,后成邵阳南部重镇。年版《湖南大辞典》收录“湖南省著名城镇”近一百七十处,邵阳县仅二,一为县城塘渡口,一即塘田市。

塘田之名,邵阳常见,如康熙《武冈州志》便载有“龙口塘田”“赤塘田”“白塘田”等多处塘田。但以塘田为镇名,则独此一家。关于塘田市镇地名来历,年版《湖南省邵阳县地名录》称:“俗传当地有丘大田(面积担),人称臭扎田,又叫臭扎塘。后来旁边修一寺院,取名塘田寺,日久形成集市,遂称塘田市,形成地名。”《邵阳县志(-)》和尹敬中《邵阳地名源流》中有关记载与此大体一致。此说法稍嫌笼统,对何为塘田,未细说明;另前言“臭扎田(塘)”,后却未言及其与塘田之关联。

塘田,从字面看,指塘一样的田。清雍正《朱批谕旨》有安徽巡抚徐本谨奏折,称安徽贵池“地势参差,塘田高冈不一”,县民刁悍,惯常抗粮,“雨水偶多则称塘田被淹,雨水偶缺则称高冈失收”。由此可见,塘田在低洼处,易积蓄雨水,多涝。涝时为塘,不涝时为田。《文献通考》载,绍兴七年()吕颐浩官潭州(今长沙),曾“修复马氏时龟塘田万顷”。马氏,即五代马殷。

有的塘田由陂塘改建而成。陂塘有两种,一种是蓄水以灌溉水田的水塘、山塘,如南宋末武冈知军何季羽有《都梁志》,载武冈军境内有“陂塘”数十处,多是此类;还有一种在河道之上,防河道浅涸以济运船,兼以灌水田。这两种陂塘多为官塘,有时被豪族或奸民私开为田。

不过,大部分的塘田都濒临河湖洼荡,有的为直接围筑河湖洼荡而成,如《宋史》载淳熙十年()大理寺丞张抑上言:“浙西诸州豪宗大姓,于濒湖陂荡各占为田,名曰塘田……”

塘田市镇的塘田正是此类,其临近夫夷江,为围筑临河洼荡而成。此塘田即民间俗称的“臭扎田(塘)”,官方名称为塘田。“臭扎田”在夫夷江畔的扎田村。此塘田因面积极广而遐迩闻名,后便以塘田名其地,后寺、市名皆因袭之。

民间传说,古时有财主发了一桌“扎肉包”,给在此田做事的长工们。长工们忘吃臭烂在田里,便称此田为“臭扎田”。其实,从这种塘田的形成来看,臭正是其特性。此“扎田”原为洼荡,杂物堆积腐败,时有臭味,而到耕田插秧期间,淤泥翻转,则更臭不可闻,因而称“臭扎田”名副其实。

而“扎田”之“扎”或有两解,一是塘田水深,淤泥稀烂,难以固定秧苗,因而插秧时必须深“扎”,秧苗才能“定蔸”,不至于漂浮和歪倒;一是塘田淤泥层厚,深如沼泽,容易下陷,必须高扎裤管,紫阳话所谓“撩脚扎裤”,故而称扎。后又因扎而称扎田。

又有说塘田市为塘田寺之讹,或误。道光《宝庆府志》载“塘田团”内同时有塘田市和塘田寺。市、寺两者均可指地名,也可寺、市连称以指地名,如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即有“塘田寺市”之称。本地方言“紫阳话”里,市、寺同音,因而地名中的市常又作寺,如回龙市作回龙寺,金称市又作金称寺,而塘田市又作塘田寺——清末刘坤一诗文和年吕振羽《资汇学校校舍落成序》中都称塘田市为塘田寺,但寺、市之间并不必然存在先后源流关系。

(阿旧,新宁人,学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