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1/13 23:09:00
泰顺深山里的“大宅门”,在抗日时期曾是兵工厂陈能雄/文严山村在泰顺县仕阳镇西北,风光秀美,人文荟萃。清末民初泰顺才子周恩锜曾言:“严山峰峦环抱,兼饶冶铁之利。虽文采稍逊,独以富雄于一乡。”因其雄富,才有董家大院这座集正屋、书塾、仓楼、土楼(防御)、别业于一体的“大宅门”。也因富在深山,很多精美的古建筑得以完好保存,犹如一颗颗遗珠散落在溪畔山间。几乎每一座建在半山坡的古民居,都筑有一道古朴坚固的石墙,每一块砖石都凝结着严山人的智慧,记录着与自然抗争的历史。石泉亭:曾是商客往来的要道严山有石泉亭、仙池井、将*尖、龙井、营盘等“八景”。站在村中朝西望,可见巍峨秀美的仙洞尖,传说古时有一个年轻樵夫在山中巧遇仙人对弈,故而得名。明代泰顺名士张庆旸有《游仙山》诗:缥缈疑从天际寻,置身高在碧云岑。留仙信接飞霞远,绝俗何须弱水深。金阙晓寒琼笈秘,石坛秋静玉箫沉。悠然坐啸岩前竹,似有空霄鸾鹤吟。句里词间描绘出一个仙云缭绕的圣境,仙洞尖下的严山,村名来历也带一点“仙气”。传说,村中水尾有两座山夜间会粘合在一起,在泰顺方言中“粘”与“严”谐音,粘山又被叫做“严山”。粘合的两山围成一湾碧湖,仙洞尖上的仙人常会下来泛舟。在今严山去往仕阳溪东村的古道边,有一块形如舫船的巨石,传为仙人所留。古道边的石船其实,严山之名的由来有一个更靠谱的说法,就是严十三公最先在村中水尾开基建屋。严氏旧址北面五六十米处,两水交汇,有一眼清泉从崖石间汩汩流出,路亭取名石泉亭。石泉亭地方虽僻,但地处交通要道,往前是通往赵洋的古道,朝左上走通往三魁,往右下行通向仕阳溪东村;地方虽小,但以前这里药铺、商店、饭店、旅店一应俱全,在十字路处建有供人避雨休憩的亭廊。更奇的是,路边有一个“泗州佛宫”,泗州佛这个神祇在泰顺较少见,是带有闽地色彩的信仰。这说明古时严山有福建人迁居于此,又或者常有闽商往来于石泉亭驿站,当时到福鼎桐山挑运鱼盐等货品的商客挑夫常往来于此。民间认为,在山道亭桥边供奉泗州佛,能保佑路人旅途平安。严山《董氏家谱》中载有一首《石泉亭》诗:石泉亭宇是何年?行路往来客万千。夏水冬汤谁做主,前人皆说四方贤。曾几何时,这里迎送过多少南来北往客,他们在此歇脚,掬一口清爽的山泉,吃一碗热腾的粉面,疲惫的身心暂时找到避风港湾。在炎热的夏夜,有些挑夫会坐在亭廊边的座椅上乘凉,干脆躺在溪石上歇息。溪中巨石上凿有一条水槽,这是把溪水导向岸边的水碓,村民常在此舂米。有些溪石上有或圆或方的榫眼,这是跨水而建的商铺留下的遗迹,可以想象,当年在这个狭小的地方,店铺是何其的拥挤。在石泉亭后上方,以前是一家药铺,严山名中医林学舜在此行医。他的故居距此不远,是泉亭附近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高耸的门楼匾额上写着“秀挹石泉”四个大字,房屋挹取石泉的灵秀之气。林家人安居于此,便有了陶渊明“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美好心境,于是,在门楼内侧匾额上题写了三个乌亮的大字“爱吾庐”。林学舜的儿子林启源(字云骧)是受到新思想熏陶的知识青年,曾参与筹建沪杭甬线白沙职工识字学校,他与泰顺首位*员林秉权是好友。据村民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林氏故居是泰顺先进知识分子的活动场所,泉亭这个严山的交通驿站,也成了联络泰顺有志青年的驿站。石泉亭曾是严山最热闹的地方,沿溪的店铺每天最早开门,最晚熄灯。它因古道之兴而兴,也因古道之衰而衰,如今溪畔的古道人迹渐稀,荒草间的断墙残垣犹留着当日繁华的印记。正屋:父子三人合力打造三合院明清时期,林姓、高姓、宋姓、王姓等姓氏迁入严山,筚路蓝缕,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古村代有人出,如明代高家出了几位邑庠生,清代有因累建战功而钦授千总衔的梁式聚。董姓来得稍晚些,清康熙年间,董应恒由泰顺罗阳南门平溪迁居严山,经过四代生聚,到他曾孙董绍选(—)这代时,“丁阜财丰,门绪特隆”,开始在曲岩起建“董家大院”。曲岩顾名思义,是其山体弯折如曲尺,大院依山势而建。从石泉亭往西走上大路,再行一二百米,往右走上石阶。阶边有一道石墙沿着山坡向上延伸,石块堆砌平整,即便是转弯处也是自然圆顺。转过一个小弯,迎面就看见富丽堂皇的“大宅门”——董家大院。木制门楼前有一道照壁,这是不让风气直冲厅堂,同时为了保持“气畅”,壁上开了两扇漏花窗。两窗之间写着一个大而醒目的“福”字,真是福临家门。从来时的方向直走至屋檐下,可看到檐上塑着一头活灵活现的狮子,这含有“挡来路之煞,保家宅吉祥”的寓意。门楼两侧竖着两对旗杆石,分别为例贡生董含章(董懋孝,-)、董朝章(董懋慈,-),他们是国学生董绍选(册名振选)的儿子。董绍选建了中间五榴正房,刚开始他有些安分保守,只打算建一层平房,他的妻子暗中嘱咐木匠按二层楼房的规格去设计。从后来家业日益壮大来看,董绍选妻子的这个决定是有先见之明的。正房两个柱础留下了父子两代人前赴后继的印记,柱础半边光滑,半边粗糙,光滑面内侧房屋为董绍选所建,粗糙面的外侧为董含章、董朝章后续建造,三幢楼房的屋檐走廊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董氏先祖有开拓精神,也有“得失不惊”的良好心态,董绍选的父亲董士桂少年失怙,其父留下丰厚的金银,而董士桂储藏不善,很快遗产就化为乌有。但他泰然自若,振作精神,饮蘖茹荼,其挣下的家财比失去的遗产要多数百倍。在先辈的余荫下,董绍选继续辛勤创业,他在兄弟中为人最良善,分到曲岩下一块不被看好的烂泥田,却无意间得到一处风水宝地。据说,有位风水先生从寿宁循着龙脉一直走,找到严山曲岩的山龙口,才发现吉地已被董家人所得。董绍选在此卜居,门庭又是另一番景象。如果把董家大院比作一个企业的话,那么董绍选就是管控全局的董事长,在他身上有管理者的睿智和风范。他朴诚严正,克己爱人,且持家有道,饮食起居极为规律,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据说,他早饭后到村中巡视,邻居要是来不及吃饭,就赶忙做出擦拭桌椅的样子,以示用过餐。邻人由最初的敬畏转为自律,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邻人尚且会受他影响,更别说他的子孙了。他又善于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每年冬天挨户察视粮仓,对增产增收的村民和雇工予以嘉勉。董绍选的儿子董含章也善于经营家业,继续扩建屋宇,其弟董朝章从中辅助,经过两代三人的努力,终于建成这座宽敞明亮的三合大院,董家大院现在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院右屋后面还有一个精巧的“小四合院”,四面房屋围成一个小天井,中有小桥流水,别有一番江南情调。董绍选晚年在大院前种植榅木、红木、枫树若干株,他嘱咐含章、朝章两房共管这几棵风水树,永作护荫。而董含章、董朝章也能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两人和睦相处,合爨五十余年。书塾:书林底下弦诵声声从大院正屋出来往左走,绕过一个水池,迎面是一道青色山墙,墙体用“火墙薄”砌成,与前方的水池相得益彰,既美观又防火。走至石门楼下,见台阶中间有一个圆形石洞,据某位资深游客说,这里以前插有一根木柱,起到“减速带”的作用。为何要如此设置呢?原来这是董家书塾,孩童放学后,会急匆匆跑到外面草坪玩,在门前立柱,是为了让孩童放慢脚步。董家书斋是董含章、董朝章兄弟所建,他们延请名师授课,抽出部分田产作为学田,以供给族中子弟读书的灯油纸笔费。因家财日丰,书斋屋宇在某些细节方面比正屋要精致。如猫拱背式山墙的侧面塑有牡丹、竹子等花草,上书诗句:“平安竹报千年绿,富贵花开一品红”“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山墙融合诗书画之美,诗中有“天开图画”的宽阔意境,也寄托着“富贵花开”的美好期望。以前,书斋挂有孔子像,二楼设有文昌帝君的神龛。今天在二楼左右的板壁上,还依稀可见兰竹水墨画,散发着淡淡的书香之气。壁上的墨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董家大院前后左右长有一排两百年左右的苍松,郁郁葱葱,掩映着书斋甚是好看。于是,曲岩底多了一个动听的名字——“书林底”,董家子弟在这美丽的书林底下念诵诗文,弦歌不辍。书林底不仅树多、书多、还有人才多。董含章和董朝章的子孙都很有出息,含章次子董廷初(册名国祥)是位武官,营守备衔,按《分疆录》记载,董绍选和董含章都因董廷初被朝廷貤赠武德骑尉。董廷供是例贡生加同知衔,其父董朝章诰赠奉*大夫。董含章的长子董廷雄是例贡生,其子女亦是人才济济,他的儿子董正宪、董正忱、董正稔皆是秀才,董正恬为都司衔,董正念为营守备衔。董廷雄与清末晋授荣禄大夫刘秉彝两家联姻,有一女嫁给其子两淮盐运司通判刘绍裘。每年董家族人举办祠堂饭时,从大院里出来的秀才满满的一桌,亦是令人称羡之事。清同光年间,胡搢中在泰顺任教谕十四五年,对严山董家学子印象颇好。他有几次造访董家,“见其子弟躬躬然雍雍然,门以内穆穆然,具有方兴景象,此其家*之肃固可想而知矣。”董氏子弟都谦逊谨慎,彬彬有礼,一看就是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家里的女眷也谨守传统大户人家的礼法,极少抛头露面,传闻木匠在大院做工三年,都没见过董家年轻姑娘媳妇的面。故而,当地有民谣:“曲岩规矩气,女居后厅底。匠师做三年,未见一妯娌。”董家学子敦亲睦友,流传着许多感恩回报的故事。董廷供的长子董正贝聪颖异常,弱冠之年就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入邑庠,前程在望。他在赴乡试途中听闻母亲染病,匆忙赶回家中,侍奉汤药,从此绝意功名。曾任青田等县县长的泰顺乡贤翁柽为董正贝贺寿时,写了一首《沁园春》词,其中几句是“羡英年颖异,芹香早掇。欢承爱日,屣视浮名。”就是赞美董正贝把孝亲看得比功名还重要。董正宪的妻子陶氏是下洪廪贡生、仁和训导陶祖翼的女儿,知书达理。她嫁到董家时,丈夫之弟董正念、董正稔还幼小,而婆婆忙于纷繁家事,对幼子照顾不周,陶氏就“代为喂哺褓抱,抚爱备至”。董正念、董正稔长大后不忘大嫂之恩,敬重如母,董正稔把大嫂贤德故事一遍遍地讲述给子孙听,其后人把这编成歌谣,至今传颂不已!仓楼:在抗日时期曾是兵工厂罗阳董氏以文见长,严山董氏以富著称,其富足程度从董氏大院的仓楼可见一斑。仓楼在书斋隔壁,屋舍九榴,又称“曲岩九榴”,也是董含章、董朝章所建,总体建筑风格与书斋相似,除了住人之外,还用于储存谷物。门楼上有泥塑大象、手绘花卉,匾额上题着“爽气西来”四字,指明仓楼是坐东向西,而西方属金,代表秋天,匾额内容有金秋送爽、丰收满仓之意。董家大院极盛之时有十四个财主,即董含章的十个孙子、董朝章的四个孙子。据说,每年收获的田租总计有八九千担,当地有歌谣:“严山风水聚曲岩,十四财主不一般。五十几榴大厝下,八千九租闻泰南。”家财丰饶,也担心山贼劫掠,董家人在前方建了一座土楼,设有可架火铳的“炮眼”,起到防御作用。此楼目前已废弃,在董氏大院正屋右上方另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土楼,也是仓储、防御两用。步入仓楼大门,回首见匾额旁有“狮子滚绣球”的泥塑,与外侧的雕塑互相对应,蕴含着“门外大象吸财,门内狮子守财”的寓意。内侧匾额题着“惠迪吉”三字,此语出自《尚书》,意指顺从善就吉利,这是董家追求“富而乐善”的境界。董朝章到晚年善念愈增,慷慨解囊,接济贫民,热心修路,泰顺教谕洪素封称他“积而能散,安而能迁”。董家有些财主是聚财能手,同时也仗义疏财。据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回忆,在抗战时期,曲岩九榴还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年,日寇发动浙赣战役,丽水、松阳遭受敌机的狂轰滥炸,浙江英士大学等机构分头撤散至云和、泰顺等地。站在仓楼二楼看大院也许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抗日兵工厂也入迁泰顺。当时,严山董家有人在县里任职,带头建议把兵工厂设在曲岩九榴,而此地山高林密,不易被敌机发现目标,还有附近乡村有冶铁厂,也是在此设兵工厂的原因。兵工厂派了士兵、工人各十数人到曲岩九榴,由于涉及*事机密,他们很少与村民接触,生产枪械弹药、运送*用物资都在夜间秘密进行。据说,兵工厂的产品用绿色木箱包装着,外贴“*用抗日物资”字样,转运到景宁、金华,再运往抗日前线。抗战胜利后,兵工厂的机器设备被拆除。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到年,村民翻修曲岩九榴,在一楼房间地下挖出三个手榴弹,那段尘封的历史又被再次打开。别业:人造蟠龙的风水地势其实,严山还有一个抗日兵工厂遗址在*泥坵。当时,兵工厂负责人考虑到夜间加工会影响居民休息,且大院人多口杂,就把重型机械搬迁到更为偏僻的*泥坵,曲岩九榴只做装手榴弹药之类噪音较少的事情。从曲岩九榴出来,往左沿着弯曲的石径行走,到达翠竹环绕*泥坵。门楼精雕细绘,上绘花鸟山水,中题对联:“溽露飞甘舒云结庆,贞筠抽箭润璧怀山。”居于斯地,有甘露化雨,祥云绕宅,更有君子竹可比情怀。仕阳乡贤林念伊在一篇文章中说董正稔“耐于苦读,髫龀尝独处于龙蟠别业,讽诵不辍”,由此可知,*泥坵房屋是董家另建的别墅。当年,董家人丁渐繁,住在一个大院里甚是拥挤,就在*泥坵建造一座更加精致华美的房屋,董含章派下的董正稔等六个孙子搬到这里居住。此地原名*泥坵,为什么又称“龙蟠坵”,其屋又叫“龙蟠别业”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风水布局问题。此屋背依旗峰岗,一条山脉蜿蜒至屋后,董家人把屋前的泥土挖上来,堆积成一道厚实如山坡的土石墙,承接起屋后的山脉,就如一条巨龙蟠伏。屋子右前方是往下的陡坡,土石墙只能围到此处停止。董家人觉得龙脉不够长,又在陡坡处建了一座与土墙齐高的灰楼。建成的土石墙起到“挡风”等作用,而灰楼则存放农具以及草灰等肥料。到抗战时期,兵工厂搬迁此地,土石墙又多了一个功用,就是适宜站岗放哨。十几个士兵站在土石墙上,可以观察山上山下、屋前屋后的动静,要是有陌生人造访,士兵要问明身份、登记名字。兵工厂车间设在大院的一两间空屋里,闲人不能随意进出,有时,大院里的小孩趴在楼梯口高处,可以看到工人们在隔壁车间里紧锣密鼓地制造武器。龙蟠别业极尽雕工之能事,可惜在年毁于一场大火,如今只剩下几个残破的门楼。据村民说,此屋的原貌与洲岭周湾底的吴家大院相似。看中间那座风采依旧的大门楼,可以想象当年堂构之华美,于深山竹林间是一道令人惊艳的风景线。有关于华屋之美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当年有个外村姑娘嫁到龙蟠坵董家,轿夫抬着她从石泉亭的石径一直往上走,道路颠簸陡峭,姑娘见轿子还继续往偏僻的深林中去,有点想哭的感觉。当轿子抬至龙蟠别业时,姑娘透过外墙的漏窗朝里看,但见里面屋舍美轮美奂,宛若仙宫福地,顿时喜上眉梢,方知嫁了一户好人家。今人漫步在深庭大院里,又是另一番心境。尽管院内杂草丛生,仍难掩传统大户人家的格局和风范。仓楼与书塾相邻,是耕与读的完美结合,而抗日兵工厂的设立,则赋予这个旧式“大宅门”新的历史使命。一段抗日兵工厂的历史,让这座门楼瞬间变得高大伟岸。从*泥坵旧居出来朝下走,可以看到抗日英烈纪念碑,上面铭刻着严山董仲儒、林建华的英勇事迹。严山人没有淡忘那段峥嵘岁月,并且还努力挖掘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