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而言,逄(pang)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姓氏。相对而言,山东是逄姓分布较为集中的一个区域(这可能与历史上的逄国就在山东有关)。在胶莱河以东的半岛区域,不少县市都能见到逄姓聚居村落,比如龙口(黄县)、莱阳、福山和栖霞等。
其中,就知名度来说,龙口逄氏可能相对更为突出一些。在历史上,这一家族不仅出过进士(清道光年间进士逄希澄,历任知县、同知、知府等职),而且也曾以家资富裕而闻名。下面就对此做个简要介绍。
在龙口市的范围内,笔者暂时知道三个与逄姓有渊源的村庄(且村庄名称中也带有逄字),分别是原龙口镇的逄家村(现龙口市西城区),兰高镇的逄鲍村,以及石良镇的火山逄家村。
(▲龙口市西城区逄家村的位置示意)
根据《龙口市村庄志》的说法,逄家村和逄鲍村的逄姓,先祖为两兄弟,明洪武年间,二人从云南小柳树村迁至黄县(现龙口市),分处两地建村。而在民间,也有明初山西移民的说法。
火山逄家村的渊源,暂时没有查到纤细的记载。但民国版《黄县志》中只列举了逄家村(西城区)这支逄姓人,并未提及还有其他支派,以此推测,黄县境内之逄氏,多半出自同族。
关于逄姓人富裕的情况,《黄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逄氏,在清道咸间号称素封。”
“素封”一词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意思大体相当于民间的富翁(没有封爵名号)。能被县志专门称作“素封”,黄县逄姓人当年的家产丰厚程度,可见一斑。
实际上,在清代中期,逄姓人的富裕不仅在黄县广为人知,其名声甚至传到了数百里之外的文登、荣成。乾嘉时期的文登文士林培玠就曾在自己笔下有过相关记录。他在《废铎呓》中写道:
“嘉庆辛未岁(黄县)大祲,富室丁氏、逄氏拟煮粥赈饥。丁富甲一方,逄与丁亦如骖之靳。”
这段话的意思是,嘉庆年间黄县遭遇饥荒,按照惯例,地方大户要行善赈灾,而当时准备出面的,就是丁家和逄家。
丁家为黄县望族,“丁百万”之称呼,几乎无人不知。而逄家能与丁家地位相仿(注:“骖靳”,出自《左传》,意思为前后相随),显然也要有相应的家产作为支撑。
逄姓当年是靠什么而致富的?笔者暂时没有查到详细的记载。参考黄县其他家族的例子,可能也是擅长经商吧。在这里,如果龙口当地有了解详细情况的朋友,也欢迎指教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