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龙口市过去叫做黄县,黄县的黄字指
TUhjnbcbe - 2024/7/30 17:20:00

位于胶东半岛北端的龙口市,如今是北方有名的经济强县。实际上,在老辈还叫做“黄县”的时候,这里的商业文化就相当发达。至今在谈及经济话题时,不少胶东人还是习惯把龙口称作黄县。算起来,“龙口市”作为这片区域的代称,不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而“黄县”这个称呼,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秦始皇)“过黄、腄”的记载。后世大多据此认为:秦始皇灭齐之后,在山东实行郡县制,黄县应在此时设立。(民国版《黄县志》认为战国时期,乐毅伐齐后设置郡县,黄县有可能在战国时就已经存在。)秦代设立黄县,属于推论;按照正史可查的记载,黄县最迟是西汉时设立。在《汉书地理志》中,东莱郡下辖的十七个县(侯国)当中,有黄县的名字。只不过,当时的黄县,跟后来的黄县,指代的区域并不完全相同。到了南北朝隋唐之际,黄县合并了周围几个古县(如惤县),又析出了蓬莱县,大致形成了后来黄县的轮廓,延续至明清及现在。在县志当中,黄县的历史沿革有明确记载,但对于名称的由来却语焉不详,黄县为什么以“黄”字命名?这个“黄”指的又是什么呢?清代修纂的《山东通志》中,对黄县名字的由来有如此解释:“黄县,春秋楚灭黄,传云恃睦于齐,故不设备,齐桓公徙封二国于此,故为黄子之国矣,今县界有防城,又邑西南有黄山,东有黄水河,俱见邑志。”

按照这段话的解释,黄县的“黄”字,来自春秋时期的黄国。黄国曾与齐桓公结盟,灭国之后,齐桓公将黄国遗民迁徙到了胶东半岛安置,这片区域就以“黄国”命名。

黄县与齐国交好,以及被楚灭国的这两段历史,汉代刘向在《新序》中有比较详细的描述。相传,齐桓公在收到黄国的结盟请求之后,管仲认为黄国距离楚国近,距离齐国远。一旦楚国进攻,齐国鞭长莫及。有结盟之名,而不能救援,有损齐桓公的威名。而后来,果然如同管仲所言。不过,书中并没有提到齐桓公迁徙黄国的细节。

黄县来自黄国的说法,在其他史料中有所提及,但亦不能肯定。《文献通考》载:“黄,嬴姓,爵未详,国在光州定城,有黄故城,又云登州黄县。”

根据史料记载,黄国故地在河南省潢川县一带。从潢川县到胶东半岛,路程颇为遥远,但在春秋时期,这样大范围的迁徙也并非不可能。牟子国原来的封地就在山东西部,被齐国灭掉之后,迁徙到了胶东半岛的福山县一带。

不过,从时间上来看,黄国迁于黄县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胶东半岛原属莱国,齐国是在齐灵公(齐桓公曾孙)时期才灭掉莱国(《春秋正义》载:“襄六年,齐侯灭莱。莱,东莱黄县是也”)。在齐桓公时期,迁徙黄国于胶东,不合情理。

或许因为黄国一说存在争议,多个版本的黄县县志,在介绍黄县历史时,仅记载建县时间,不提及具体由来,给后世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黄县的名字由来还有什么可能?或许掖县的例子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在胶东半岛地区,掖县和黄县是为数不多的单字县。与黄县不同,掖县名字的由来基本没有争议。掖县境内有条河叫做“掖水”,掖县因此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黄县境内也有一条“黄水”(黄水河),两者之间应该也很有渊源。但到底是县因河得名,还是河因县得名,就要看两者名字出现的先后顺序。就现有的史料来看,黄水河这个名字出现的时间似乎晚于黄县。

而《大清一统志》中的记载,给人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书中说:“黄水河,源出黄县东南六十里黄山,北流经故黄城,折而西北合绛水河流经县东,又西北入海。”这段话的意思是,黄水河发源于黄县东南六十里处的黄山,向北流经故黄城(黄城集附近)。也就是说,黄县的故城的确是建在黄水河畔。

上述记载,虽然没有明说黄水河名字的由来,但参考其他例子(平度的墨水河因为发源于墨山而得名)来看,黄水河很有可能是因为发源于黄山而得名。

在如今的地理资料当中,黄水河通常被认为是发源于栖霞境内。不过,在认识有限的古代,人们有可能将其他的支流认定为黄水河的干流。而根据《龙口市志》和《黄县志》的记载,距离城区三十多公里的丰仪乡(现在属于石良镇)境内,蓬、黄、栖三县交界附近,有一座城隍山(原名凤凰山),从名字和位置上看,跟《大清一统志》中说的黄山比较接近。周边还有个村庄叫做黄城阳,关于这个村庄名称的由来,民间说法亦不少,但令人信服的解释不多。这个“黄”字,应该也应有所指。

不过,黄县的“黄山”还有另外一说,那就是黄县招远交界处的黄山馆附近。此处的名字相似度更高,但方位不对,与黄水河关系也不大。

综合史料来看,丰仪乡的东南部,黄城阳、凤凰山(黄水河的上游支流)一带,很有可能就是黄县文化含义上的起源地,但这个“黄”字,到底指的是“迁徙来的黄国”,还是“不知为何得名的黄山”,就不敢轻易下结论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口市过去叫做黄县,黄县的黄字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