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什么烟台话威海话与青岛话和山东其他地
TUhjnbcbe - 2024/10/6 17:28:00

我觉得要弄明白方言的派系,首先要看这个地方的历史沿革。在古代交通不变的情况下,各势力范围在管辖内基本形成了本地区通行的语言派系,后期一直流传下来。

一看当时地图。二看语言发展。

先看春秋时期山东大体的割据的势力范围。

可以看出当时的胶东半岛莱国(有一说为东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烟台和威海市管理范围。)是个很强大的存在,现在的方言听起来基本也是这个范围。莱国,又称莱子国、莱夷,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九夷所建的诸侯国,是商周时期东夷古国。商代始封,西周时期成为诸侯大国。爵位为侯爵,后改为公爵。春秋初,疆域西起今临朐,东至胶东半岛,北至渤海,南至今诸城、胶州。后被齐灭。

比如同是青岛地区的平度和莱西两个紧邻的县市,至今语言差别仍旧很大,莱西公元前年周朝建立时,属莱国,年10月17日,莱西与莱阳合并称莱阳县。年10月5日,莱西与莱阳分治,年1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均隶烟台地区。年10月1日,莱西改隶青岛市。平度,春秋战国时置棠邑和即墨邑,年10月,平度县由潍坊市划归青岛市管辖。莱西古时属于莱国势力范围。平度则不是。

《山东古国与姓氏》载:“棠在今平度境。迁即龙口灰城,亦名归城。归、音同。”莱国和牟国是居于胶东半岛中东部的较大的国家,对齐国构成军事威胁。姜太公和周公分别封于齐国(都临淄)和鲁国(都于曲阜)。此两国扼东夷各部族西进中原必经的咽喉之地,周天子特赐齐太公以征伐“五侯九伯”(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之长。五侯九伯泛指天下诸侯,即不听天子号令的东夷与殷商各方国)大权。齐国初封方百里,必须消灭这些国家,扩大地盘,才能建立强大的国家,与中原各国抗衡。所以,在西周末期,齐国首先攻打较近的牟国、莱国等国。

纵观山东大地,莱西、莱阳、莱州、莱山、莱芜……这一个个带着“莱”字的地名,无不和古老的莱国文明有密切的联系。莱国的国君是纵横术的高手,除了和周王朝关系紧密外,与周边的纪、莒、过、鬲、蒲姑等国一直保持着较多的联系,或是相互联姻,或是相互交好,往来不断。可以说,莱国的历史,正是一部华夏文明与东夷文明融合发展的历史。

到了春秋,周室衰微,齐国崛起,周边的小国亡的亡,没亡的也朝不保夕,莱国渐渐被孤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此时的齐国借着“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的金牌令箭已雄霸东方大地,必然要清除莱国这个宿敌。太公和周公果然不负所托,齐鲁两国像两根“通天柱”,深深扎在了山东地区,让地方势力不敢肆意而为。周王也吸取了商朝的教训,除了武力威慑外,还采取怀柔政策,刚柔并济,从政治上拉拢莱国、纪国等东方古国。经过一番博弈和掂量,强大的莱国终于向周天子低下了头,臣服于周。“易帜”之后,莱国也是蛮拼的,昔日“滚地龙”摇身一变成了周朝东征的先遣队,立下汗马功劳。从近几十年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周成王到周夷王时期,莱国几代领主多次积极参与周王朝对诸夷的军事平叛与治理,并因战功而不断受到朝廷的封赏。

莱国的举动既取得了周王朝对自身的信任与支持,密切了与周王室的关系,同时也巩固了自身在东夷地区的势力范围.

方言派系基本服从于当时势力范围,因烟台、威海跟当时山东的其他地方有行政归属的差别导致了当时官方语言差别,影响至今。

二看语言发展。

根据山东方言分布图能够看出,烟台所属的是登州片区域。潍坊、东营、滨州、日照、甚至德州部分地区都是青州片与冀鲁官话之间交错、拉锯的区域,而青州片与登连片的分界线也比较模糊,那一带的县市口音带有较强的过渡性。

青州片在听感上与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更接近,但在特殊词、特殊语音上与登连片相同(比如银),这种典型的过渡性特征说明青州片与登连片有较强的同源性,但在较为晚近的时代受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强烈的影响。

结合山东方言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冀鲁官话对胶辽官话呈现出显著的入侵态势,中原官话对江淮官话也呈现出强烈的入侵态势,即冀鲁官话沿古代较为重要的官道形成突出部(济南淄博),但在一些边缘地区形成拉锯(东营滨州日照),以青州为治所的青州府则成功抵御冀鲁官话的入侵,守住了疆土。

结合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现代汉语的更替,以及南方方言的消退和官话的盛行,我们可以给出以下猜测和假设:在唐宋时期,以登连片为代表的胶辽官话其实是覆盖整个山东的,至少覆盖山东全部山区(全鲁方言具有许多共同的特殊词和发音),而江淮官话的分布范围比现在也要更靠北一些,与胶辽官话相接甚至这两大官话在当时可能属于同一类官话。

而随着金元对中原的统治,特殊词、发音更少、更易推广的北方官话和中原官话蚕食了原本胶辽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底盘,形成了今天的方言分布图,登连片相当于一种唐宋山东话的残留。

实际上传统上的胶东话(登州府方言,包括烟威)是根上以江淮方言为主,夹杂了些许山东方言成分的混合体。你可以对比胶东话、天津话和蚌埠话就可以得出。也就是说之所以胶东话和天津话听感上与周边地区差别这么明显,是因为它们都是明初从江淮地区调来守卫卫所(天津卫、登州卫、威海卫等等)的官兵(或者受他们影响)带来的。所以它们听感上更接近安徽凤阳(蚌埠宿州一带,朱元璋的老家)人的发音。

胶东方言,当年也有大量卫戍部队从朱元璋的老家(安徽蚌埠凤阳)来到当地,仅在山东半岛地区就有登州卫、莱州卫、宁海卫、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十大卫,并有很多千户所拱卫。这些卫戍官兵都拖家带口,有大量人口;并且在当地实行军管,充当当地州县职能,在当地处于上层,容易在语言上形成因心理优势造成的语言优势。所以登州府的人就在语言上被慢慢同化了。

可为什么同样是山东半岛,莱州府(青岛一带)人的发音却依然是山东味的而不是江淮味的?那是因为莱州府地处胶莱平原,土地肥沃有大量人口;而登州府地处昆嵛山地,本来人口就少。而且登州府由于深入海洋,三面环海,防务很重,所以山东沿海十卫中有六卫集中在登州府,分别是登州卫、宁海卫、大嵩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六卫;莱州府只有莱州卫、鳌山卫和灵山卫;安东卫则属于青州府。所以一方面登州府本来人就少,另一方面卫戍部队大头在登州府,所以人口优势+阶层心理优势最终导致了方言上的同化,胶东方言由山东味变成了今天的胶东凤阳味(江淮味)。

至于为什么把山东味的莱州府话(青岛话、诸城话)和江淮味的登州府话(烟台话、威海话、大连话)合为胶辽官话,则是依据官话方言的划分标准,即古入声(清入、全浊、次浊)的派入来划分的。胶辽官话严格符合元代《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规则,所以归为一类。但这只是一种划分方式,从整体调式听感来看,莱州府话是山东味,登州府话是江淮味。

按胶东话的存古程度来讲,应该是越偏远的地方越容易保留”齐东野语“的语音特点。

大连话是与烟台话极为相似而又有比较细微的区别,比较容易能够互通的,威海也可以共通,可是与青岛话基本就是两个天地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烟台话威海话与青岛话和山东其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