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这里面仅举一例。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诸吕。随后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灭掉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
过年放鞭炮习俗的由来
中国人过年放鞭炮习俗由来已久,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年”的来历上谈起了。
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中国古代的贺年卡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唯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及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你知道“走马灯”习俗吗?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走马灯又叫跑马灯、串马灯,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其外形多为宫灯状,内以剪纸粘一轮,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即可。燃灯以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
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霄驰赤壁兵;更忆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华明。”在过去,走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来位11~14岁小孩组成,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
元宵节抹黑脸是怎么回事儿?
相传,有一年冬天很干燥。有一天,山神趁人们熟睡时偷偷把山林点着了。火越烧越大,烧得鸟飞兽窜。猎神赶紧打发林中最美丽的乌鸦去喊人救火。乌鸦挨门挨户地叫了大半天才叫来一半的人,乌鸦和人们拼命扑打了三天三夜才扑灭了大火,猎神看见乌鸦漂亮的羽毛被熏得漆黑,很心疼,气愤地说:“靠山吃山的人都不来救火,我一定要降灾给他们。”为了分开救火的人和没有救火的人,他让乌鸦去给救火的人戴上念珠,救火的人,脸都被烟熏黑了。村里有个俊媳妇特别爱干净,她看到丈夫、大伯和小叔救火回来时脸上熏得黑一块、紫一块的,就让他们把脸洗干净了。天黑了,救火的人们都睡下了,乌鸦叼着一串珠子落在木桩子上,俊媳妇上前问明了来意后忙说:“我家去救火的人,我已经叫他们把脸洗干净了。”乌鸦说:“这我可管不着了”,拍着翅膀就飞走了。
俊媳妇急忙进屋喊这些救火的亲人,可是怎么也喊不醒。于是她来到灶前,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到丈夫和大伯还有小叔跟前,按照他们回来时的样子抹上了黑。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早晨醒来,男人们发现脸被抹黑了,脖子上还挂了一串珠子,很是奇怪。俊媳妇把这一切告诉了他们,大伯和小叔从心底感谢她,都说她也应该免灾去祸。这时正好有只乌鸦飞过来,他们便也给俊媳妇抹了个黑脸。这一年,俊媳妇家没有任何灾祸。乡亲们听说这事后都仿效他们,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不分辈数,相互抹黑,祝愿一年平安如意,得到神灵的保护。
“走百病”的习俗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河,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才回去。山东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山东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山东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驻,永不衰老。山东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山东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民国修《潍县志稿》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对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