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过去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古道,已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我的家乡村北曾有一条存续了数千年的古道,古道曾经的辉煌,还时隐时现地存续在村民的记忆里、传说的故事中。
家乡位于招远市西北部,烟潍公路北侧,濒临渤海,称高家庄子村。这是一个西汉末年公元23年建村、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自然村落。村的周围是一块块整齐的农田,属于胶东半岛难得的滨海冲积平原。
高家庄子村资料图
家乡村周围的一块块田地,每块地都有名字。自小在家乡长大的我,能叫出大部分土地的名字。如“女儿茔”、“老店道”、“北泊子”、“西北河子”、“破礁臼”、“星石”、“松树茔”、“西北官道”、“官道后”等等。外人看来是一头雾水,但了解内情的本村人都多少了解其中的寓意,那是各个家族的祖茔所在地和过去各家各户的口粮田。
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从大人那里了解到每块地名的寓意。“女儿茔”是说村北原有一条官道,连接莱州和登州,有一年一位高官途经此路,其小女儿不幸病逝,不知因何事仓促,就在路旁草草埋葬了小女儿,并令人堆起了一个高高的封土堆。我小的时候还曾远远地望见那个封土堆,村民便称封土堆周围的土地为“女儿茔”。“老店道”是说以前官道旁曾经有一个小客店,但早已消失了,还有一说是向西通向老店村,所以叫“老店道”。
始皇东巡的脚步
从老人们的口述中得知,百年前村旁的古道尚存。这条古道,存续时间可能比村子的历史还要长,要了解家乡古道产生的历史,那可真要下一番功夫。
家乡的古道能成为连接胶东的东西部主干路,是由半岛的地形所决定的。就地理范围而言,人们通常把胶莱河作为胶东的分界线,胶莱河以东,谓之胶东。胶东地形是典型的丘陵、低山区,山丘起伏,沟壑纵横。低山区位于半岛中部地区,绵亘于东西,由昆嵛山、牙山、艾山、罗山、大泽山形成“胶东屋脊”。在半岛滨海北部,由季节性短促河流常年冲积而形成小型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在胶东半岛北部沿海形成一条平坦的横贯东西的狭长地带,形成山东腹地连接胶东东部的自然通道。在这一带形成的唯一一条古道旁,西汉时就有了我们的高家庄子村。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车同轨,大大提高了全国交通的便利性。始皇帝受胶东仙道文化吸引,为长生不老,更是为“示王权”、“震臣民”,三次东巡,直达半岛东端“成山头”。《史记》记载:始皇东巡郡县,过黄(今龙口市)、腄(今福山区),穷成山,登芝罘(今烟台芝罘山)。记载虽不详细,但足以说明秦始皇所行的路线,就是半岛北部平坦的狭长地带。
《汉书》中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齐(齐国的东部),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说明秦代驰道,在胶东半岛北部沿海一带已按标准建成。根据秦始皇陪葬坑出土的马车来看,当时车辆已十分精致,足以支持始皇帝长途跋涉。再说,始皇帝第一次东巡时,已是登基后第三年,天下主要道路,都已按“车同轨”标准建成。可以相像,始皇帝很可能就是从我村附近的这条古道上通过的。紧随始皇帝的脚步,汉武大帝又多次东巡胶东半岛。
先秦时期胶东半岛的土著居民称莱夷,大约到商代后期,莱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莱国。随着齐国日益壮大,齐国逐渐向东扩张。但两国的文化交流,包括商贸往来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鱼、盐贸易,就要有贸易之路,家乡那条古道,是否就是当时那条贸易通道,没有史料记载。
秦以后,各朝代对古道称谓不同,秦称驰道、唐宋称驿道、明清称官道,但家乡的古道还是那条古道。
明清时朝鲜使团的见闻
明清时期,朝鲜使臣来访中国,将一路上所见所闻汇集成《燕行录》,对我家乡的古道有许多记载。
《燕行录》记载了路途、使行人员、贡品和沿路所见的风景,对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都有详略各异的记述。朝鲜使团朝贡路线,明清两朝变迁多次,朝鲜使团尤其青睐海路到登州,再陆路进京的路线。先乘船至登州(今蓬莱),至黄县(今龙口),至黄山驿(今龙口黄山馆),至朱桥驿,至莱州府,至济南府,终至北京。此路平坦、配套齐全,每隔六十华里至八十华里就设有驿站,民风淳朴,官员相对清廉,减少了很多麻烦。这条路线正好从我家乡的古道上经过。遥想当年一行朝鲜人,身着朝鲜服装,车载人扛,带着朝贡的礼品,行走在家乡的古道上,该是一派别样的风景吧。
十八世纪描绘朝鲜出使北京旅程的《燕行图》
明朝天启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朝鲜官员李民宬在《朝天录》中记载:登州西至于黄县之东,又南至于掖县之西,二百余里,绵亘回拥,气势雄远。村落铺店,相望于三四十里之间。禾谷被野,虽欠粳稻,而黍粟秫秫发穟向熟,荏菽木棉处处盈畴,一望无际,盖其土田沃饶而然也。记载的内容大意是:从黄县东界到掖县西界,约二百里,是绵延不断的平原。虽不种水稻,但谷子、高粱长势良好,大豆、棉花也不错,这都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啊。在家乡至今仍称高粱为“胡秫”,当时玉米还没大规模种植,高粱是主粮。从这段记载中,可看出家乡官道旁,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庄稼,引起了朝鲜官员的羡慕。
明朝天启四年(年),朝鲜官员洪翼汉在《花浦朝天航海录》记载:黄县以后,幅平铺村落鳞次。场圃筑前,果园树后,鸡鸣犬吠,浑带太平之象矣。是说,从黄县出发以后,经过一段路程,看到了较多的村庄,而且每个农家前面都是场圃(家乡人称场院,是农家收打作物的地方),而屋后则生长着果树,“浑带太平之象矣”,反映了百姓安居乐业、享受着太平的时光。
韦廉臣夫人笔下的风光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年烟台开埠。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家乡古道也成为传教士到山东腹地传教、到北京集会的主要陆路交通要道。许多传教士的行程记录中都有所提及,描写最为详细的是韦廉臣夫人所著的《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记》。
韦廉臣夫人陪伴先生在中国传教,写了多篇在中国传教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文章。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