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春节将至。
龙作为最具传奇色彩与神话特质的十二生肖之一,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
传说中龙可以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禳除灾难、辟邪除祟,龙所象征的吉祥寓意与昂扬斗志,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
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无比自豪。
(图源:pixabay)
龙文化渗透于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的传统建筑、器物、服饰中,到处都能看到龙的踪影。
龙的造型代代相传,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古朴稚拙到复杂灵动,是东方传统美学中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
(图源:unsplash)
01
古建筑上的各种龙,一条比一条酷
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的龙图腾崇拜就已存在。
据考古资料显示,距今最早的“龙”出现在约八千年前,辽宁阜新查海前红山文化原始村落遗址出土了一条长20米,宽2米的龙形堆塑。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用玉石雕刻出精巧的“C”形龙、玉猪龙,极其精巧,已经颇具审美价值。
红山文化时期玉龙,新石器时期,造型与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源:百度百科)
在“原始龙”的基础上,人们又不断加以发挥、创造。龙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用于建筑彩画装与承重结构,也被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含义。象征高贵、神奇、吉祥、雄伟的龙,在中国古代建筑营造领域的地位不可替代。
天坛内的琉璃瓦(图源:pixabay)
晋祠圣母殿是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典范,传说为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堂梁架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姿态各异,威猛生动,好似大殿的守护神,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盘龙雕柱。
晋祠圣母殿(图源:山西新闻联播官方账号)
在汉代以前,龙的纹饰还不为皇帝所专有,一般的贵族也可用龙纹装饰房屋居室。因此在那个时期的中国民间建筑装饰中,龙的元素被广泛运用,如在屋脊、门楣、雀替、斗拱、碑头、墙体等部位,龙之造型千姿百态,体现出其丰厚而温润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营造匠人们在解决加固、密封、防水等问题的同时,在屋顶上装饰吉祥小兽增强艺术性,龙便是其中的主角,梁思成先生曾对此评价说:“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图源:unsplash)
由汉至唐宋元,龙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北京故宫可谓将龙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故宫三大殿以汉白玉制成台基三重,共计有龙头个,如遇雨天能看到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三层台基上均绕以汉白玉栏杆,共计有根,望柱头上雕刻云龙,这里堪称龙的海洋。
太和殿前的汉白玉游龙浮雕御路,走进故宫,就像是走进了龙的世界(图源:unsplash)
建筑中的藻井具有神圣意义,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龙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以护佑建筑物的安全。
故宫中的蟠龙藻井(图源:unsplash)
古代人们还将龙作为建筑物的“保护神”,古建筑门环上的这个神兽,是龙的第七个儿子狴犴,人们喜欢用它的形象作为黎民百姓的守护神。
(图源:pixabay)
传统建筑还有一种奇妙的装置——“龙舌”,即建筑的屋脊两头分别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后连接着一根细细的丝,直通地下,能起到避雷的作用。
屋顶上的龙,是建筑的保护神(图源:unsplash)
龙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形式,中国的龙壁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等多种形式,这几种形式以九龙壁最为尊贵。在古代,九龙壁被建造在皇帝、王后以及王公的宫殿正门的地方,在寺院里面也可以看到九龙壁。上面绘有体态矫健的九条龙,人们对国家繁荣腾飞、蒸蒸日上的期盼,都寄托在了龙的形象中。
北海九龙壁(图源:百度百科)
在域外,与中国临近的越南与泰国都是龙文化氛围非常浓烈的地区,也有不少华丽的龙形传统建筑。
越南传统建筑(图源:pixabay)
泰国寺庙建筑中的龙(图源:pixabay)
02
龙纹,最美的“中国纹样”
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纹样,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出现。
龙纹,聚集了许多先民们所赋予的美好寓意,凝聚着东方文明的精髓。
龙纹在形态和寓意上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史前时期的龙纹稚嫩抽象,商周时期的龙纹古朴神秘,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纹矫健开放,秦汉时期的龙纹雄浑豪迈,六朝隋唐的龙纹圆润健壮,宋元时期的龙纹典丽大方,到了明清时期龙纹达到了繁复华美的巅峰。
(图源:《中国纹样之美:动物篇》)
龙纹,描绘了龙的不同动态,有二龙戏珠纹、团龙纹、坐龙纹、行龙纹、云龙纹等,千变万化。
〔明〕龙纹缂丝补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图源:大都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