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至今没有被人们摸透。如今我们通过先进的技术、精密的研究,已基本掌握地震发生的原理,但在地震发生时,仍然束手无策。那么在古代,人们是怎样理解地震的呢?
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地震是由人类活动导致,尤其是帝王的活动。所以地震发生后,皇帝们会马上检讨自己的过失,祭拜天地。
古代日本对地震则有不同的解读。大家都知道,日本位于四大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是世界上有名的“地震之国”。据统计,日本平均每年发生地震一千多次,全球十分之一的地震都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一、怨灵说
日本最早记载的地震发生在公元年,出自著名的史书《日本书纪》。这本书上虽然没有详细记载地震发生的细节,但基本能够推断出,当时的人们相信地震是由神明引发的灾难。
再到后来,八世纪奈良时代,当时的日本人受到神话故事的影响,将地震发生的原因进一步神话,演变为“怨灵说”,也就是,含冤而死的人会化为怨灵,制造天灾进行报复,希望得到人们的祭祀。
这种思想与后来引进的中国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天谴思想”和“德政仁治”的政治信号。日本天皇将举办慰灵抚怨视为避免地震的主要措施。
二、龙神说
随着佛教思想的渗透,日本人对自然灾害的理解也慢慢有了转变。公元八世纪,日本圣武天皇大力扶持佛教发展,从大唐带回大量佛经,里面便提到了天灾与人世的关系。
佛经提到,每当佛陀要警示世人时,便会发动六种不同的震动。
结合了佛教与阴阳学说,地震在日本有了新的说法。在室町时代,人们将佛经中的“六动”改为“四动”,即“火神动”、“龙神动”、“金翅动”和“帝释动”。
原本,这些不同种类的地震,是按照时间、方位而定。但根据史家的研究结果,到中世纪以后,日本的地震几乎都是“龙神动”。再到后来,龙神被解释为神佛的化身,“龙神动”也变成地震的代名词。
那么,为什么是龙神动呢?
在当时,日本人相信龙和蛇一样,住在水底或地下,空间互通,当他们出来作乱时,便在地下引发地震。
于是,日本出现了很多带“龙”字的地名,比如“龙口”、“龙穴”。
三、鲶鱼说
关于地震,在日本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鲶鱼说”。江户时代的人认为地底下住的不是龙,而是大鲶鱼,它们在地下引发地震。
为什么从龙变成鲶鱼了呢?
其实,一直到十八世纪初期,日本民间都保持着“龙神说”的观点,认为地底下住着一条巨龙,掌控着人间的祸福。
十八世纪中期,新的观点诞生。人们越来越相信,竹生岛是日本的核心,岛的地底下藏着日本的基石,在那里住着一条像鱼一样的龙保护着这块基石。
龙变成了鱼龙;再往后,鱼龙变成了大鲶鱼。
鲶鱼与地震形成直接联系的原因,是“鲶绘”风潮的诞生。年代,日本发生安政大地震后,“鲶绘”蔚然成风,鲶鱼彻底成了导致地震的元凶。
然而,“鲶鱼说”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当时的武士和知识分子都认为这种说法一点都不“科学”。到明治维新时,“鲶绘”被斥为落后文化的代表。
随着现代科学思潮的涌入,不管是“怨灵说”、“龙神说”还是“鲶鱼说”,都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