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风物志之八十八篇之烟台名字的来历一
烟台山上的燕儿台曾经在拙作《烟台山狼烟墩台烽火哨到开埠圣地成就烟台市标志》一文中,曾经简单提出烟台名字的起源,有很多老烟台读者留言:既然是老芝罘人,就得把真实的历史传说故事写得详细,今天咱们聊聊烟台二字与烟台市的前世今生。
烟台二字的来由源自市北的烟台山,最早见于公元年,即清康熙十二年的《福山县志》。但在老烟台人的口头相传——烟台山最早叫燕台山,名字的来历与烟台的另一个名字之罘有关。
烟台山顶的烽火台故事大约发生在传疑时代,福山县那时候叫陲县,龙口市叫黄县,芝罘岛叫转附,烟台山的周围还是烂石滩涂,被当地人称为荒山。通过名字可以知道当时的烟台山周围是多么荒凉荒芜。
却说在荒山西边的半山腰有一家渔户三口人:父亲姓转,人们称转渔父,母亲被称为转婆婆,儿子是个高大憨厚的儿郎,叫转附。一家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十分幸福温馨。日出出海,日西收船,晴天晒鱼晾虾,阴雨则补网修船。
情人索,盟情崖却说荒山东北海底下住着东海龙王,是条十恶不射的恶龙。他威协渔民,每年八日十五日在荒山献童男童女,不然便过龙兵血洗周围的村庄。
转老渔翁风里来,雨里去,战天斗浪,练就一手打鱼的老技艺,每天出海打鱼鱼满仓,捉虾虾满仓,时间一长许多渔户都跟着转老渔翁出海,每次都是满载而归。消息传到东海龙王的耳朵里,看着自己越来越少的虾兵蟹将,老龙王恶念心生。
烟台山景观指示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转老渔翁看天观海是个出海打鱼的好天气,便告别转婆婆与儿子转附,驾船与众渔民向外海而去。谁知狡猾的东海龙王,在荒山东北面的海域突然掀起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可怜转老渔翁与众渔民葬身鱼腹。这一切被海神爷的女儿燕儿姑娘看到,她为东海龙王的恶行愤愤不平。便把消息告诉转附。
噩耗传来,转婆婆哭晕在地,转附咬牙切齿,暗自发誓,练好本领为父亲与众乡亲报仇。转附在燕儿姑娘的帮助下,每天天不亮潜入海,炼憋气,练潜水,练游泳,识鱼辩虾看龙迹。雨水在雨中洗炼,日毒在阳光注视。日久天长,两人暗生情愫,结为夫妻。这时候,转附练就一双神眼,能透过海面看到鱼来虾往,那里有鱼群,那里有虾聚,都看得清清楚楚。
龙神爷庙这一年八日十五,转附与燕儿装作童男童女等着东海龙王老蛟精出海过龙兵。当东海龙王出海面时被神眼转附看到,便一箭射去,正中东海龙王的右眼,疼得他掀起浊浪滔天,带领虾兵蟹将,龙子龙孙,水漫荒山。转附与燕儿不惧恶龙恶蛟的余威,带领众乡亲与虾兵蟹将一场厮杀。
燕儿姑娘见难降服恶龙,便将自己的神力将自己化为一方降龙石,压在恶龙背上,恶龙顿时被压在海边不能动弹,但它的龙子龙孙还在负玉反抗,转附与众乡亲眼看就要失败,葬于大海。
鸟瞰转附岛,也叫芝罘岛这时,燕儿之兄龙神爷——注意是龙神爷不是东海龙王——现身,对转附道:要想真正打败东海龙王及其子孙,要有息壤埋下东海的水晶宫。转附听说,接过息壤种子一口吞下,瞬间化为一座灵芝状的礁岛,一刹时将东海水晶宫埋入岛下。一时间,水平浪静,恶龙及其虾兵蟹将、龙子龙孙被葬埋于海底,再也不能兴风作浪了。
善良敦厚的胶东渔民,为感谢燕儿姑娘把荒山叫做燕台山,至今山上有燕儿台存在;在燕儿台北面建筑龙神爷庙,祭祀龙神爷,到现在烟台人只拜龙神爷,不筑龙王庙。而转附哥哥化身的海岛,当地人称为转附岛,与燕儿台山共同守护这一片海洋。至于转附后改之罘,那是祖龙的传说啦。
芝罘湾中压龙礁老福山人,土生土长的烟台人都晓得,烟台的称谓源自烟台山——山为市名,市为山名,互为映像,留芳百年。烟台原来不过是福山县所属一隅,明洪武三十一年(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南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同时,在北山(烟台山)设熨斗墩,亦称狼烟墩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示警报,民间俗称“烟台。
这样看来,烟台的名字是从传说故事到铁马金戈更改而来。
欲知后事,且看下回分解。
少Ⅹiao的Ak一47,一枚醉心于舞枪弄墨的胶东儿郎。
烟台山上的烟台山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