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秀英
思念悠悠,心中泛起一股暖流,飘向我的故乡。因为那里有亲人熟悉的脸庞,扑面而来的浓浓家乡味道,血脉中涌动的是从未淡去的热情。因为那里有怀念的一片片青色的蔬菜,一垅垅金灿灿的小麦和玉米大豆,一块块枝叶茂盛的果园硕果压弯了枝头,一排排厂房机器工作发出的“隆,隆”的声音……。眨眼间,离开已有五十年了,那浓浓的故乡情永远无法割舍。
据《龙口市村庄志》记载:龙口市王格庄,地理位置优越。东邻中村,西靠浩瀚的龙口海港,南面是北马镇,北面有一条年以来修建的烟潍公路,横贯东西,将王格庄与龙化村分为南北遥遥相对的两个村。当时是国内质量较高的公路之一,烟台到潍坊公里,一般需要两天左右,现改为省道。
由于交通的便利,村民出外做买卖的比较多。七十年代左右,到了年、节邮递员下乡送汇单,村里的外汇颇丰,在周围十里八村王格庄算是比较富裕的。
王格庄,历来对文化教育事业很重视,早在年就废除了私塾,办起了学堂,男女都可上学,开设国文、算术、书法等,老师待遇和办公经费由学生家长承担,解放后改为“王格庄小学”。五十年代初,村里不断修缮和扩建校舍,投入不少资金,六十年代末还开设了初中班。自建国以来考取了多名大中专(包括高中)学生。
随着全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年在保证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青年学生几乎都达到中专以上的文化水平。“知识改变命运”,在家里、村里蔚然成风,孩子考上大专院校,非常争气、荣光,喜讯传遍全村,“恭喜、夸赞”是村民相互的祝贺语。毕业后的学生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倾其毕生精力,兢兢业业的工作,成为栋梁。他们是干部、军人、专家、教师、医师……。文化知识的提高,传承了优良家风,促进了村风的文明。八十年代就被龙口市人民政府授予“王格庄文明村”的称号,成为全村人的荣耀。
王格庄,党组织建立较早,年就成立了党支部,拥有党员20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中坚模范作用,抓好生产,保护村民安全。响应党的大参军的号召,积极动员村里百人以上青、壮年,踊跃参军,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他们在战斗中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为国捐躯十几人,献出年轻的生命,留芳百世,成为家乡人的骄傲。
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党支部扩大到80多名党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继续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带领村民迈上小康大道,多次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王格庄,四周是肥沃的土地,地下水源丰富,生产条件好。村里近户,1余人,多亩地,人均1.5亩。村民历来超额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促进工业发展较快,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办企业象雨后春笋般成立。年先后建立:线路板厂、电子仪器厂、变压器厂、塑料厂、灯扇厂、造纸厂等。企业共有职工余人,满足了全村整、半劳力的就业需求。
八十年代,村办企业迅猛发展,促进了农业的投入,庄稼的耕种、灌溉、收割全都实现了机械化,产量稳定,亩产多公斤,有几十亩甚至过吨,村民的生活水平随之得到提高,银行有了存款,家家户户添置了各种家电,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不少家庭修建了房屋,吃穿住行都上档次。
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干事创业,艰苦奋斗几十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创办“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不断总结经验,扩大西兰花种植面积,招商引资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6亿元,人均收入2.9万元。
年,在龙口市政府的财政投入下,村党委利用积累资金,对旧农村进行了整体的改造与建设。年全村多户搬进王格庄新区。村民按照旧房仗量的面积选择70m,90m,m……单元房搬进新居。一排排四层小楼,外形美观,结构合理,上有阁楼,下有车库,老百姓笑得合不拢嘴,真正实现梦寐以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生活”。每家还分得楼一层的车库,放车、农县、粮食、蔬菜等。冬天户户免费供暖,人人喝上村里提取的纯净水,免交物业费,还有发给老年人的养老金及诸多福利。
社区服务中心,设有生态老年活动室,内有报纸,台球、乒乓球案子,麻将、象棋等。全天开放,专人管理,是老年人日常活动场所。还设有农家书屋、电教室,方便居民业余时间学习科技知识,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还配备了有医学专业人员的诊所,为村民的保健、就医提供了方便。
社区内全是柏油路,中心有一仿古建筑迎宾阁,两旁建有假山、亭、廊及音乐喷泉。健身器材,篮球场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场所。
夜幕降临,微风徐徐,一进小区大门,华灯初上,风景如画。大道两旁圆柱形的彩灯闪闪发光,辉煌灿灿。拱形的汉白玉小桥立即映入眼帘,潺潺的流水声,伴着音乐喷泉,晚饭后的男女老少,在中间的小广场上翩翩起舞,满脸洋溢着幸福与喜悦,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
我漫步在小区里,欣赏着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楼房,既有城市的整齐美观,又有农村的幽静安逸,真有城市比不了的味道。寓居民教育于自然景观;寓规范管理于日常工作;寓生活情趣于中式建筑的每个角落;营造了“一步一景”处处彰显实力、幸福、生态、文明的和谐氛围。这就是小康社会,现代化社区。我爱故乡,这里是我生长的地方。有我童年无忧的快乐;青年学习成长的经历;中年对家的付出与呵护;老年对父母亲的责任与陪伴……,也有别了的伤痛。
岁月悄然地游走,笑声还在老宅,如今满头白发。七十多年就这么在不经意中过去了,家乡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她早已改天换地,旧貌换新颜。
故乡,这个滚烫的字眼,让我无比眷恋,她默默地奉献着、世世代代的守护着这方甘甜的沃土,养育着千千万万儿女。
故乡啊,你令我感慨无限,难以割舍;故乡啊,你令我回味无穷,流连忘返。绵绵情思,“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作者简介:刘秀英,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图书馆工作,馆长、副研究馆员。年12月出生,年12月退休,现定居在烟台市莱山区。爱好文学,坚持看书练笔,用文字寄托情感;注意保健,坚持走步锻炼身体,延缓衰老。经常与好友交流,共同探讨,相互鼓励。自娱自乐,陪伴我优雅的安享健康生活。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邮箱:sswxhlkczz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