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候宜人的沿海城市,到三江侗族自治县深处支教,这个决定他仅用了1天;从维和警察,到孩子口中亲切的“陈老丽”,这个转变他仅用了1个月;他还说,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山村支教,从物质帮扶到人文关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积沙成塔,接续发力,我永远在路上!
卸下钢枪走上三尺讲堂
2月份,得知国家移民管理局要选派民警到广西三江县贫困地区支教,陈树伟萌生了报名参加的念头,家人对他去支教表示大力支持,但妻子提及最多的就是注意身体,注意安全。陈树伟曾因伤做过手术,每年3、4月份需要去北京复查,支教任务下来的急,如果复查的话势必耽误支教,陈树伟心一横,先在当地抽了血先行化验了一下,确保身体无碍,待暑假再详细复查。就这样,得到组织和家人大力支持的陈树伟积极响应号召,主动递交了报名表。很快,凭借自己英语专业八级的优势,他成功入选总站支教队伍,不久后便坐上了去往广西的飞机,踏上了自己的第一次支教之旅。环境的差异先给陈老丽“上了一课”陈树伟支教的白毛小学地处湘黔桂交界处,海拔米,属亚热带南岭温润气候。在这里的衣服全靠烤干,初到这里,他就患上了感冒,反复一个多周未愈。对于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如何适应这里湿冷的气候,是摆在陈树伟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来的时候需要个人携带包括被褥、毛巾被、枕头、电热毯、蚊帐等个人全套生活用品,由于飞机对个人行李有限重要求,所以我当时带的衣服也不多。”刚入住的第一晚,陈树伟光靠带来被褥根本无法御寒,潮湿、阴冷,寒气像是要扎进骨头里,因为山区电压不足,室内的空调没法开,一夜难眠......但有多年部队生活以及维和经历的陈树伟,秉承*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有困难不抱怨,马上因地制宜想办法。第二天,他找到一床上一批支教战友留下的被子,来抵御夜晚难熬的湿冷,衣服不带的不够?陈树伟干脆穿起了雨衣,用他的话来说,因陋就简,穿雨衣及防雨又保暖。从课堂到家庭陈老丽亦师亦父来到这里,让陈树伟感触较深的是孩子们的基础普遍较弱,以英语为例,在国家移民管理局对口帮扶三江县之前,白毛小学的英语课都是哪位老师有时间并且懂一点英语就去教一教,孩子们没有正规系统的教育,五年级的学生,有好多连英语大小写字母的占格都不掌握。陈树伟在白毛小学教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英语,每周17节课,为帮助孩子完善学习进度,他采取下午放学后集中辅导、周末半天补习的方式,家里有智能手机的通过QQ群每晚分配学习任务,没有智能手机的单独留校加课,有时补习晚外面的天也黑了。“补完课后,我通常把需要翻山越岭的孩子送到村口,往往夜色降临,山路不好走,去的时候以下坡为主,需要40分钟左右,回来的就慢了,因为大都是上坡,特别湿滑、泥泞。”等陈树伟送完学生,返回学校时已是深夜。学校所在村叫白毛村,青壮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导致学生群体中以留守儿童为主,家中多为老人带孩子,陈树伟所教的两个班级63%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所以对孩子的课后教育无论是经济还是精力都严重不足,这使老陈在上课和补习外的空余时间又多了一项工作——家访。“我每周末都要集中家访,首先选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以及父母离异甚至单亲的家庭,在走访中进一步摸排。”家访过程中陈树伟向孩子的爷爷奶奶分享孩子在学校中的趣事,在学习上的进步,也是通过家访,让他对孩子们的生活更加了解。3月9日,陈树伟到自己负责的三年级班级学习委员家中进行家访,看到这个品学兼优、知书达理的小姑娘坐在火盆边,用三个板凳学习(一个板凳坐着,两个板凳摞起来当书桌),他当即拍下了一组照片,并在朋友圈中写下了自己的感悟。也是这一拍使他阴差阳错的开启了另一个身份......看了朋友圈都想找老陈“带货”自从到白毛小学支教以后,陈树伟就经常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支教感悟,从这些图片和文字里,陈树伟的圈友们了解了当地真实的生活现状,了解了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艰苦,于是乎,陈树伟的“最强后援团”诞生了。“最近联系我捐资助学的络绎不绝,这哪里是我在支教,分明是大家帮我在支教!”陈树伟抱着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沉甸甸的物资有感而发。目前“带货”的联络依然不断,有陈树伟的同学、战友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同过朋友圈发布的初衷本是一种个人支教的纪念,也是为了给家里的孩子们以鞭策,当然也希望能够唤起社会面对三江教育更多的了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