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龙口市诸由观镇有个冶基村,人口千余户
TUhjnbcbe - 2023/3/2 18:35:00

在龙口市的范围内,共有二十三条(成规模的)河流(《龙口市志》数据)。其中最大的一条,名叫*水河。

*水河,发源于栖霞,自龙口市*河营村东注入渤海,其干流总长55公里,在龙口市内长32公里。

河流在入海口附近形成的冲积平原,通常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带(平坦、有水源且交通便利),而*水河下游也不例外。在古代,先民很早就来此定居,经过千百年的繁衍,这里也形成了众多的村落。

(▲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的位置示意)

在这些村落当中,“冶基村”(属诸由观镇)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它的知名度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历史底蕴,一个是人口规模。下面就依次做个简要介绍。

1、村庄的悠久历史

据地下出土文物考证,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定居生活。此后在西周和南北朝时期,这里也曾有过辉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整地改田中出土的西周青铜鼎和北齐兵部侍郎鞠俨之墓碑,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且资料有限,唐代之前的历史已经难以详细考证而来。

根据《龙口市村庄志》的记载,现在的冶基村大概是唐代时建立。关于冶基村之名的由来,众说纷纭。

有一种说法为:唐太宗东征路此,建宝唐寺冶炼千尊铜佛;也有说法为:旧时此地属野极社辖,后音译改为冶基;还有一种说法是:旧时宝唐寺前臧英河多野鸡,被寺内和尚称野鸡沟,后演化为冶基。

刚才提到的宝唐寺,是*县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古刹。宝唐寺又名宝塔寺,俗称八塔寺,唐代所建,占地十余亩,有庙田百亩,清末僧人达三百之余,位居*县“三观八寺”之列,寺南四公里处建于顺治年间的丛林寺也位“三观八寺”之列,在清末却属宝唐寺管辖,可见宝唐寺之影响和实力。

除了宝唐寺之外,冶基村还有一座老姆庙和一座姑子庵,建庙时间无考,供奉的是泰山老母—碧霞元君,四月十八为庙会。这座庙曾是清末*县会基乡和第七区的区驻地,现无存。

姑子庵旧址位于村西老学校附近。供奉观音娘娘,建筑恢弘,古柏参天,雕梁画栋,香火旺盛,清末被毁。无存

而说到冶基村的历史,“平山头”不能不提。所谓“平山”,是旧时*县东北部一片低海拔丘陵耩地,上面平坦,故名。

就外观而言,“平山”并不太起眼。但这里的历史典故相当多,据传唐太宗东征时于此驻扎驯马。而明清时期,*县实行都社制,*县东北部就以平山而命名为“平山都”。

2、村庄规模和姓氏

冶基村历史悠久,地广人稠,根据统计,全村有余户,人口超过,是诸由观镇乃至龙口市都有名的大村。

由于交通便利(靠近老烟潍公路及栾家口、*河营等海港),冶基村的人口流动相对频繁,既有外迁闯关东的群体,也有从外地迁入的移民。正因为这一点,冶基村的姓氏较杂,约有百余姓。

相对而言,姜、马、鞠、臧、吕、李、刘、陈、王、卞、曲等姓氏规模较大,占总人口比例的九成以上。

根据记载,鞠姓是唐末由汝南迁来;姜姓有三支,在明初洪武及中期分别迁来,现姜姓人口最多;马姓则是明永乐年间由本邑小河口社马家迁来;而吕、卞二姓明洪武由山西迁来;臧姓明中期由青州益都府迁来;曲姓有部分是由鞠姓改姓而来……此外,冶基村还有“生”姓人,老辈曾是老姆庙的道士。

冶基村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出过不少名人。清末有位姜红胡子—姜树春,字荫乔,早年在奉天城闯荡,“洪顺盛”丝房掌柜,相传曾和张作霖拜把子称兄;清末鞠红胡子—鞠岱山,字选基,在关外买卖土地发家,后入奉天城为大北关大街“德兴和”掌柜;村人马福厚,字德普,曾任安东商会会长。

3、村庄的相关荣誉

冶基村土地肥沃,浇灌便利,历来以高产稳产闻名远近,是个产粮大村,年首批过“纲要”,年一跃跨“长江”,年又闯过千斤。最高产量的年,亩产公斤、总产.6万公斤。最高小麦单产是年“烟农24”亩产.98公斤。年最高完成售粮任务吨,占全公社的七分之一。

发达的农业生产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吸引大批考察团参观学习,尤其是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斯塔.克里和美国友好人士韩丁先生考察冶基村小麦、玉米两茬套作生产机械化情况,并编写入相应的技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项目文件。

冶基村教育事业发展较早,清末就有马姓族人高瞻远瞩,出资兴办女校、男校,后合称“育才小学”,发展至今是及小学初中为一体的农村九年一贯制的冶基学校。并培养出马仪(曾任国家经委副主任)、马子玉(曾任空*司令部*务部副部长)、姜宪恕(老支书),田常英(小儿推拿界专家)等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本文作者:大林木,系冶基村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口市诸由观镇有个冶基村,人口千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