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玉涛
早年间,*县人在京城都市经商为官者居多,民房建筑则以北京四合院为基础,以皇城宫殿作样板,设计合理,建筑讲究,其格局,其标准,其气势,非同一般。
在胶东半岛,“*县的房”与“栖霞的粮”、“蓬莱的裳”一起,久享盛誉。
椐王玉珉《老*县》一书记载:*县房青堂瓦舍,墙白窗大,丁氏故宅是最显赫的代表。乡间传统民居座北朝南,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倒厅在南,正房居北,左右对称为东西两厢。
倒厅靠东边一间为门楼,门东边是门房,俗称“耳房”,相当于现在的门卫和传达。进大门往里,迎门有座照壁,富裕人家的照壁十分讲究,其顶端和四周多用手工磨制的细砖小瓦构筑,砖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绝伦的花纹图案,有的正中书一黑色“福”字,每逢过年照壁上还要挂一个正方形的灯笼。这里是第一处院落,亦称前套院。
照壁西边常以墙相隔,墙上建两门,进了二门又有一小院,叫前院,院子西边常常是有花有树有竹。倒厅是客厅,除了待客,还作为书房及年节祭祀神灵先祖使用,家里的婚丧礼仪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前院北边东西墙上建第三道门,这道门有门斗,由仪门和屏门组成,靠南边的叫仪门,里面的四扇门叫屏门,屏门平时作为屏风使用,遇有重大礼仪活动方才打开,家人平时从屏风两侧经仪门出入。
进了仪门是正院。东西两侧为厢房,是储藏杂物的地方,也有不设西厢建猪圈的。北房称正房,居中有门的一间为正间,正房门叫正间门。这里是厨房兼走廊,东西两个锅台直通火炕。正房通常以三间或三间半为多,各间以璧相隔,均有门相通。正房是家人起居的主要场所,以东间为大,是长辈居住的地方,通过边门可直达里屋家。
通过正房后门便是后院,后院有大有小,大者辟为园,是栽花植树种菜的地方,农忙时用来打场晒粮,平时则堆积柴草,停放车辆,园里另有栅板门直通街道;小者则另建厢房,再小点的只留个狭窄的夹道子。
*县房四梁八柱齐全,先立柱架梁,构成框架,后砌石垒砖,房顶屋角昂翘,正脊横卧,青瓦叩垅,有阴有阳。“筑屋所垒砖石皆须精加琢磨,平滑无签隙,华美坚致”,视之雄伟壮观,居之冬暖夏凉。
四周院墙均以石块坐基,青砖码垛,土墼垒墙,白灰抹面,富庶人家还在墙头上用青瓦剁成“想墙(又叫女儿墙)”,以防盗贼。院子以砖石铺地,有的还用卵石镶成各种图案。室内地面有砖铺的,有木板的,节俭人家则以合土夯成。
“诸大族之故居,屋上多有兽头,有屋脊六兽之名,盖以曾为达观显宦者有此特制;科第之家门前多竖旗杆。外则绰楔辉煌,内则屋宇深邃,间亦有造楼者,异县人士每叹赏,以为*县特色也”。
丁氏故宅,厚于“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春秋时代的老子就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崇尚自然,丁氏祖人早就注意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大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丁氏故宅,蕴藏了二者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道理。
丁氏故宅,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在审美上,偏于抒情,重在意境的创造,在建筑中寄托了丁氏家族主人理想主义的美,从宏观的规划到单体四合院建筑的装饰,都可看到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以及建筑上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福、禄、寿、喜”及诗画装饰等,充分体现了丁氏故宅是以“人”为中心,反映了丁氏家族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丁氏故宅,浓于忠孝的礼乐精神,其建筑传统文化历来是礼乐相辅,情理相依的。“礼”体现了一种规范,一种秩序,而“乐”却体现着一种审美,一种情趣。丁氏故宅建筑色彩作为人文色彩的一个分支,以其象征性、直观性为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历经千秋万载,严格的礼教规范传承不衰。传统礼教一方面限制了大众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也成为丁氏故宅建筑色彩独特的和谐统一风格。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邮箱:sswxhlkczz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