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印象
文/刘玉涛
每座城都有自己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芝罘的朝阳街和所城里,这一街一城,还有一座50多年的地标建筑“大展”,让烟台几代人难以忘怀,让它们成为了烟台这座城市“根与*”和亘古不变的文化元素符号。然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芝罘这座城,经历了百年风雨洗礼,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
1、据记载:年6月18日,烟台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下发文件,设立烟台市博物馆。年12月,原烟台专区博物馆建立,馆址坐落于烟台市北大街72号(烟台永昶号绸缎庄)。年,郭沫若亲笔题写额匾“烟台市博物馆”六个大字。年,原烟台市博物馆与烟台市展览馆合并。年6月,地改市后将原烟台市博物馆与烟台地区博物馆合并,成立现在的烟台市博物馆。年6月,烟台市展览馆撤销,原展览馆的18名工作人员整体编制调入烟台市博物馆。至此“大展”这个名字,永远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神圣使命。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烟台艺术学校三年的求学生涯里,留下对芝罘印象太多的回忆。位于南大街与西南河交叉十字路口的东南,始建于年的烟台市展览馆,人们俗称“大展”,为当时的烟台较大单体地标建筑,其主体建筑是“方正统一”框架式,两边递次式附属楼房,整体建筑外墙“水磨石”独特工艺,两边采用时代特色的水泥雕画装饰,大型红色油漆门窗。主楼正面有四个镶嵌紫红色大理石的通天方柱子,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正门要登十多层高的花岗岩台阶,让出入的工作人员和看展的市民望而却步。仰望顶部彩旗招展,迎风飘飞。年秋,经过修缮改造后,楼楣上端用水泥凸显立体雕刻郭沫若题写的“烟台市博物馆”书法字样,周边还刻有栩栩如生“向阳花”图案。简朴而庄重的建筑风格,就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地标建筑物。
新馆开馆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习惯叫烟台市博物馆“大展”这个名字。在门前文化广场上,北有一尊主题人物雕塑,东面毗邻文化宮。向东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路,通往一片小树林的花园。花园呈南高北低半坡地形,内有假山、喷水池、景观小品,随便的一块“太湖石”就是一道景,草坪上走多了人,就成为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小道。小树林花园百花争艳,经常也会碰到一些在文化宫学画画、学摄影的孩子们在此挥毫弄墨、写生取景。京剧票友随便喊上一嗓子,就能惊天动地泣*神。一些打太极拳、练站桩、下象棋、玩“勾级”、捏糖人、卖汽水、老冰棍、手提鸟笼哼哼小曲的中老年人。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从这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身上,看到处处充满了五味杂陈的百味人生。小树林的花园,被时人誉为芝罘南大街上的一座世外桃源。
“大展”文化广场上,星期天早早来跳交谊舞的中老年男女非常多,也有年轻人带着小孩蹒跚学步,还有老年人推着儿童车,看着孩子“伊伊呀呀”,急忙穿过跳舞的人群,踏着音乐扭上几步,那个高兴劲别提了。刚开始一般人都只学会中四步,如果有人还会伦巴和华尔兹就是高手了,会跳迪斯科和拉丁舞的简直像神一般的存在,个别年轻人里的男舞伴开始意外的吃香了,因为女的学跳舞的人更多,它是代表身份的一种时髦标配,普遍女人比男人舞跳得好。
一天的文化广场上热闹沸腾点,是要等到晚上年轻人多了起来的时候,一群情窦初开的“俊男靓女”下班后,脱下棉布工装,换上漂亮时装,男孩把头发梳一梳打上发腊,戴上“西铁城”牌腕表,女孩往身上洒一点茉莉花香的“上海牌”花露水,他们都非常的惬意。急匆匆去食堂吃口饭,出门成群结队冲向车棚,骑上“永久”、“凤凰”、“飞鸽”牌自行车,一路欢歌笑语飞跑到文化广场上,争相来跳交谊舞,放松一天的疲惫心情。青春的年代,懵懂的柔情,神秘的感觉。只见男女两个人,情不自禁手挽手相拥,含情脉脉的四目青涩相对,亦能惊起秋水涟漪。在五彩缤纷的灯光下,伴着欢快的乐曲,“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汇成了一片华尔兹舞的海洋。
那个秋天,经常与同学结伴去学校东边金沟寨的海边写生,那时的金沟寨属郊区,一片蛮荒之地,海边乱石丛生。望着*海的海浪波涛,闻听海风轻轻的吹,海浪轻轻摇的浪漫歌声,顿时有了好的心情,留下了许多*海岸边的油画作品。在一次海边写生返程的路上,忽然看到了金沟寨的一片山坡上,一片柿林和苹果园,果园边上有一处海草房,栅栏门边上的一条狗,为我最后毕业创作带来灵感,于是快速按下相机快门取景,搜集了许多创作素材。经过几易其稿的半年的创作,一年后终于完成了《栅栏》经典毕业油画作品。在烟台艺术学校毕业汇报画展上,首次与广大师生见面,获得一致好评。
在烟台举办了“烟台市首届文化艺术节书法美术摄影展览”中,我的毕业油画作品《栅栏》入选参展,毕业离校不到三个月后,又特地从*县赶回烟台观展,不同画种的作品太多目不遐尔,好不容易在一个显著的位置找到了我的毕业油画《棚栏》,触碰着还带有“松节油”些许味道的一片金*色的毕业创作作品,悄然把我带进《栅栏》的金秋柿林中。“大展”展览大厅内,恰巧遇到了“拜把”八兄弟张卫东也前来观看自己的作品,我们俩相约出大门后,并站在烟台市博物馆台级前留下兄第情的合影留念。当时我戴着太阳墨镜,穿衣服风格比较“拉风”时尚,上穿“紫格呢”西服,内穿圆形龙纹图案白衬衣,下穿灰色西裤,棕黑色皮鞋,简直就是一个十足“港派”式很有范的文艺青年。当我再看到三十多年前的这张照片时,依然心潮澎湃历历在目,青春时光却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2、时光轮回,三十多年后,让爱喜从天降一生一世的缘分,儿媳选择从芝罘来龙口工作,考入事业编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在一个深秋阳光明媚的星期六,儿子开车拉着我和妻子一起来到烟台与亲家见了面。第一次看到了儿媳爷爷毕浩,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老者,我尊敬而虔诚地问候了一声“毕老好”。中午在饭店,看到亲家几乎出动了全部家人热情接待了我和妻子。席间,儿媳的爷爷毕浩,用一句烟台话亲切直呼我的名字,让我为之惊喜不已。他精神烁烁,气宇轩昂,非常健谈地说:你把儿子培养的非常优秀,小青年就当选成为龙口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我知道获得这一份荣誉感到很高兴呀。”随后接着又侃侃而谈说:“龙口的确是个好地方,上世纪80年代龙口南山建设初期,我和专家一起来过对南山的整体规划进行指导论证。龙口听说这几年经济发展成为江北第一县,把城市建设成一个适合人居的美丽海滨城市……”我和妻子听后,高兴的同时,又一口同声盛情邀约儿媳爷爷毕浩,再回龙口走走看看,如今的醉美城市风光。
儿子儿媳结婚前,亲家“五一”假期陪着父亲如约来到龙口看看,目睹了孙女工作的学校和结婚婚房都非常满意。随后又故地重游去了时隔40年之后的南山,因时间关系没有下车沿途边走边看转了转,回来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丁氏故宅。相逢又相送,依依又惜别,亲家临回烟台时,儿媳爷爷毕浩上车前握着我的手,并笑逐颜开的告诉我说:“一定要前来见证孙女的婚礼……”可天有不测风云,因病住院很遗憾没能如愿,特意安排烟台职业学院副院长的弟弟毕建代替参加。因疫情原因,出院在家静养了一段时间,过年后,正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妻子才去烟台看望了儿媳的爷爷毕浩,见面落座寒喧之后,又开始谈起人们翘首以盼朝阳街和所城里的改造建设方面的话题,并给我要了几份有关古建筑保护方面文物法规资料,好参会时,有法可依建言就策,为烟台城市远景规划建设当好参谋。这是让我见到最为感动钦佩的一位老当益壮建设规划者的敬业精神。
由于我从事文博工作的缘故,儿媳知道我喜欢研究民俗文化,喜欢有故事的老物件。中午吃饭时,特地安排在幸福附近的一家有文化特色的酒店。从烟台市博物馆后面不远的万达公馆对面小区家出门,打车不到20分钟的路程,沿途不时寻找到30多年前的影子,进入酒店,感觉装饰风格独特,到处都是老物件,满满的乡愁记忆。席间,亲家推杯问盏,谈天说地,儿女情长,虽然都有些微熏的醉意,但亲家两家人凑在一起感觉从来没有的幸福满满。
在此前,我曾看到过年7月《烟台日报》杨健记者,在《壮丽70年,礼赞建设者》颁奖典礼上的采访手记写道:“81岁的原烟台市建委科技设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毕浩,是本次颁奖典礼72位得奖者中最年长的一位,也是早年莱山区、开发区起步项目的规划者、实施者和见证者,获悉颁奖典礼举行的消息后,他主动给记者打来电话,找到了当年任职时经手的许多宝贵历史材料,两次面对面地讲述,总计超过4个小时,毕浩连一口水没有喝,耐心地向记者讲述自己当年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诸多往事,以及所经手的史料文件的珍贵价值。
一份份已经有些泛*的文件,以遒劲有力的字迹、反复勾划批注,彰显着几代烟台城建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而在颁奖典礼前一天晚上,老人又亲自执笔,就近年来诸多城建重点项目,写下了几页饱含殷切期望的建议:“虽然我退休多年了,但仍然每天都会从报纸上了解到城市建设的最新情况,看到、听到一个个新建成的工程、项目还是格外激动。尽管我不能像30年前一样,带着队伍在荒山野岭进行勘察、测绘,但这毕竟是我的老本行,不管年纪多大,只要身体允许,都要继续发光发热!”
“我退休已经21年了,但最不能忘怀的,就是年烟台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一系列重大建设规划的相继出台。作为那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烟台敢为人先、高瞻远瞩、设身处地的规划理念乃至工作态度,时至今日,都令我依旧受用。”原烟台市建委科技设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儿媳爷爷毕浩对我说。
毕浩于年从东北返回家乡,来到原烟台市建委任职,到年光荣退休,人生最年富力强的14年,先后参与了现莱山区、开发区的多条道路、地标建筑的规划设计。而在中心区,无论是颇具先见之明的南大街拓宽规划设计,还是作为旧改和城建样板的民生小区,都凝结着毕浩和老一代设计人、城建人的心血。而今年84岁的他,仍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