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今天是6月21日,农历戊戌年五月初八,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
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
就确定了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
日北至,日长之至,
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到是太阳的“转折点”,
夏至过后,太阳就逐渐向南移动。
所以,我国民间有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
《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写到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特征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
空气对流旺盛,
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
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
梅雨来临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
这时正是江南梅子*熟期,
空气非常潮湿,
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
并形成一道低压槽,
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
蚊虫繁殖速度很快,
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
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
尽量不吃生冷食物,
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高温天气
夏至过后,
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
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
故此气温将继续升高,
所以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从年~年的资料来看,
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夏至来了,
高温、梅雨天气多变,
大家注意防中暑,
防梅雨潮湿病菌。
夏至习俗
祭祀祖先神灵
周代夏至祭神,
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
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
又祈求获得“秋报”,
于是祭祀神灵先祖。
互赠礼物消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
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酉阳杂俎·礼异》:
“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扇”,借以生风;
“粉脂”,以之涂抹,
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食俗
中国人节气时节全是吃,
从元宵汤圆端午粽,
到中秋月饼重阳糕。
传统节日莫不是如此,
夏至也不例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个地区的食俗也都不一样。
北京:面
“冬至饺子夏至面”,
北京人夏至日爱吃面。
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
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
大啖生菜、凉面了,
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
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
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绍兴:蒲丝饼
旧时,在浙江绍兴地区,
人们不分贫富,
夏至日皆祭其祖,
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
特加一盘蒲丝饼。
无锡:麦粥、馄饨
夏至这天,
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
取混沌和合之意。
有谚语说:
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
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山东:凉面条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
俗称过水面。
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
*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
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
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
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
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岭南:狗肉、荔枝
狗肉和荔枝两样不搭界的食物,
硬是让岭南人在夏至日凑在了一起。
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
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
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
夏至寄语
夏至时节,
梅雨先来,先防病虫,
天炎暑热,宜防中暑。
夏至,正是生机勃勃的存在,
愿你在炎暑,有凉风袭人,
愿你在夏日,有良人送爽。
祝你夏安。